山地城乡空间高质量发展

     在山地复杂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城乡规划建设一直面临着极大挑战。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给山地城乡规划建设理论和实践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成为当前最首要也是最迫切的问题。
山地城乡空间高质量发展
 
      2021年9月26日上午,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院共同承办的以“山地城乡空间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学术对话成功举办。学术对话主席由学会副理事长、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教授赵万民担任,特邀学会常务理事、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邱建,学会理事、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委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袁牧,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委员、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卢涛,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岳波,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院长张圣海,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委员、长安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侯全华等国内山地城乡规划建设领域的多位专家参加,就山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中西部地区山地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等议题开展交流,探讨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发展方向。
 
      学术对话由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李和平主持,他阐述了本学术对话的目的和意义。李和平教授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必须应对和创新的重要科学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山地城乡空间规划与建设应当以提升经济社会文化活力、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为主要目标,积极推动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策略的发展。随后,赵万民教授主持了交流环节。
 
       袁牧副院长首先发言,他认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瓶颈阶段,此时更应该重视对山地城乡问题的研究。城市研究尤其是山地城市研究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城市居民与生产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高品质人居与绿色生态的和谐共构。另外,在由工业化推动的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国家、地方领导者、市民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抵抗同质化发展、保护山地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质、经济特质和社会特质,使之以一种对自然生态影响最小的模式来持续性发展。作为实践者,我们始终在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如何有效保护我们的自然本地、如何弹性管理现有的人居空间,等等。
 
      赵万民教授提出,山地城乡研究的不断深入离不开国家城镇化的推动以及国土资源的整合。天府新区正是山地城乡发展实践中体现人居与生态和谐共融的最好示范。
 
       李和平教授指出,我国山地城市的平均城镇化水平较低,但又面临着较为迫切的城市更新。城市化发展与城市更新的并行使山地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更多的矛盾和问题,给研究和实践人员带来极大挑战。随后,他以重庆母城渝中半岛为案例,介绍了重庆在山地城市更新中的在地经验。面对山地城市特有的高密度老城区、狭窄的滨江公共空间、分散的文化旅游资源等问题,他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分片区制定不同的更新方案;在片区单元内进行拆建建筑总量平衡;增建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社区环境;以上下立体结构组织公共休闲绿地和车行交通;以步道、自行车道、城墙等线性元素串联整合分散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业态更新融合文化体验、旅游观光和创意生活;通过综合规划眺望点、观景平台的方式强化山水城市空间特质,提升滨江景观价值;等等。
 
        邱建教授详细介绍了成都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中的探索和经验。天府新区是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环,他从新区选址、定位、规模、健康、防灾、风貌等方面依次介绍了规划建设的技术思路、建设依据,以及多方协调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和解决方案。在发言过程中,邱建教授多次强调“生态优先”的核心理念,他认为,实践是理论之源。天府新区作为“生态优先、生态理性”的最佳示范,严格划分生态绿地边界,保留山水格局及通风廊道;发展组合型城市,通过控制产城单元的数量和规模来控制交通和环境承载力;在新区外部划设缓冲区,在更大的区域层面上保障生态环境质量。
 
       张圣海院长回应以上两位专家的观点,提出山地城乡发展问题应当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看。从宏观角度来说,“三区三线”的标准划定给城市建设开发带来很大压力,应当高度重视;从微观角度来说,突出山地城市的特色和宜居性是山地城市建设的重点。他肯定了重庆在山地城市建设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努力和作用,并强调成都天府新区的轴线特征对山地城乡空间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卢涛院长分享了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重庆的山城建设体系的经验。他提出,山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应当是可持续的发展,通过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空间来推动城乡自然资本的增值、来促进经济发展,并围绕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随后,他介绍了重庆的山水文特征,在重庆特有的生态价值、历史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基础之上,重点解读了由山城步道、山城公园、山城崖壁、山城洞天、山城阳台、山城交通、山城夜景、山城之窗、山城记忆共九个类别构成的山城建设体系。最后他以山城步道为例,深入展示山城建设体系对具体建设项目的控制和引导。围绕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形成19个方面、69个子项的规划指引,涵盖绿色出行、完善配套设施、活化沿线功能、构建景观体系、深挖历史内涵,整治沿线风貌等内容。
 
      侯全华院长分享了他及其团队在陕北苔原沟壑地区的山地城乡规划设计经验。他强调了陕北地区的“腾挪”,即三个变化,第一个是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变化,水资源的承载力是整个陕北地区的发展基础;第二个是产业环境尤其是新型工业逐渐兴起的变化;第三个是社会环境尤其是人的意识在新技术的发展下逐渐开放的变化。他认为,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就是在变化中摸索寻找未来发展的确定性因素。
 
      岳波副院长在总结多年来山地城乡建设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重视山地城乡空间特征,注重应对用地破碎、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应用高新技术积极探索垂直交通等多样的交通方式,平衡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提高城乡空间利用效率,加大人文资源的挖掘力度,共建山水自然人文格局,提升山地城乡空间的品质。
 
       最后,赵万民教授组织现场嘉宾与观众进入互动式交流,并对学术对话和交流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城乡空间高质量发展问题,是新时期山地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导向,是我国整体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必须应对的重要科学问题。如何推动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都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探讨。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山地城乡空间高质量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fangjiaapp.com/news/1778.html

免责声明:仅供阅读,感谢支持!

相关阅读
城市房价
;